| 今天,我们为什么如此需要科幻?_打印页面 - 安防资讯网
安防资讯网

首页 > 安防资讯网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 | 今天,我们为什么如此需要科幻?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 | 今天,我们为什么如此需要科幻?

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来不及撑开伞时,就已扑面而来。”《三体》作者刘慈欣曾如此形容科技高速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巨变。

若说能有什么比科学更先触及到未来,那一定是基于科学的奇思妙想。科幻,就是这样一种产物。它因科学而生,却又能以想象力为帆,游弋到更为遥远的时间和空间。

早在100多年前,中国的知识分子便开始有了恢弘的科学幻想。我国最早倡导科幻小说的两位作家,正是鲁迅与梁启超。那时,科幻小说被认为具有“开民智”的启蒙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科幻文学再度兴起。在“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声中,科幻承担起科普教育的意义,成为了“科普队伍的一支轻骑”。一个多世纪的时光里,中国科幻几经兴衰,在今天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黄金年代。

● 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主会场效果图

毋庸置疑的是,到了今天,科幻的意义仍在不断延伸。那么,在现下语境之中,当我们谈论科幻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

一定会谈论科学。作为科技进步的文化映射,科幻与科学始终有种奇妙的链接,它引人向往科学,探索科学。

一定会谈论发展。当“科幻”一词后面加了“产业”,这个词变得很“值钱”。在中国,这个新兴的产业,去年的总营收已近千亿元。

一定还会谈论共识。在宇宙视角之下,科幻描摹的是全人类的命运与未来,其拥有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核。科技与想象力是书写科幻的语言,而这种语言没有国界。

✦✦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谈论科幻

我们都相信

科幻这束人类文明追梦之光

映照着科技、产业与未来

01

科幻与科技

2019年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后,互联网社交平台的热搜中破天荒出现了一系列物理学名词——“核聚变”“太阳氢闪”“洛希极限”……在电影的热度之下,科学的冷知识似乎也热了起来。许多媒体平台纷纷为科研工作者开起了科普专栏,以满足受众的求知欲。

这是科幻兴盛时代所特有的现象——因文学作品所缔造的精彩,大众对硬核科学知识生出向往

● 2023年8月,新一代“人造太阳”在成都取得重大突破

科幻文学是科技时代的文学。克隆、AI、航天、登月……每当人类科技有突破,科幻也往往迎来兴盛发展。但反向推演,科幻的繁荣,是否能够作用于科学技术的向前?

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许多科学幻想变成现实的真实故事——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启发了潜水艇的改进;“移动电话之父”马丁·库帕也承认自己在发明时,受到过科幻作品的启示。

● 成都造“飞行汽车”AE200公务航空城际出行模拟场景

科幻大师亚瑟·克拉克曾说:“科幻是科学未来的一个可能。”但事实上,这种可能何时能够实现,甚至是否能够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科幻在人们心中所埋下的那一颗科学的火种。

国内第一个科幻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新学院中国科幻研究院副研究员姜振宇提到了一个故事: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儿时看过一部名叫《火星公主》的作品,大为震撼。第二天他跑到学校找来了所有关于火星的书籍研读,看完发现《火星公主》硬伤一片。但他说,没有这部作品,自己便走不上科学的道路。

“人的想象力与探索欲,应该是刻在DNA里的。科幻作品未必能直接推动科技发展,但它对于科技的影响,一定是潜移默化的。”姜振宇说,当下的中国社会亟待营造“科技文化”氛围,让科学成为主流文化,让人们恢复求知求索的“出厂设置”。

就这一点而言,“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的科幻文学,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鲜为人知的是,不少顶级科学家都是科幻迷,甚至自己喜欢写科幻。用刘慈欣的话来讲,他们是在“把科学之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展现在大众面前”。已故院士潘家铮,是三峡工程论证技术总负责人,但他同时创作了科幻小说30篇,共计70多万字。除了探索真理,他也在用“科幻”的方式,将科学拉向主流文化的台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吴季,同时也是《月球旅店》《月球峰会》等科幻小说的作者。

航天科学家托伦斯·约翰逊为NASA服务了35年,他曾回忆过一场会议,会上所有火箭工程师都说自己读过阿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说,并因此从事造火箭。埃隆·马斯克、雷军、马化腾等科技企业的创始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幻迷。

● “成都造”智能语音芯片“嵌入”生活,上半年出货量达1000万颗

科幻是创新精神的源泉。此时此刻的种种奇思妙想和场景应用,未来或将成为促进新质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变量,进而不断催生新兴产业。而因热爱与情怀驱动的创新探索,才能够长久地推动科学进步。

“尤其在青少年的群体中,科幻对于科学理想的启蒙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在《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拉兹看来,科幻是充满理想主义的文化类型,而青少年则是充满理想主义的群体。“二者相遇所带来的结果,很可能就是理想的坚定树立。”

● 2023年成都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科幻季活动中,孩子们沉浸式体验科幻魅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鲸也说,科幻是启发和吸引青少年热爱科学、了解科学的一种最有魅力的形式,它将在孩子心中埋下创新的种子,驱动其成为未来世界的建设者和科技创新的践行者。

如此说来,今天,我们如此需要科幻,除了因为那关于未来的波澜壮阔的科学幻想,更因为那幻想之中,蕴含着引人追逐科学与梦想的光亮。

02

科幻与产业

比起科幻对于科学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科幻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是直接反映在数字上的。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到了877.5亿元。

总营收近千亿,但在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看来,这仍不算一个很大的盘子。但这却是一个很乐观的产业,因为“增长速度快,平均一年就会增长一百多亿,哪怕是中间几年有着疫情冲击等不利因素”。

●《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877.5亿元,图据/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官网

增长快,说明市场热,受众的科幻消费需求正在加大。在科幻产业链条中,科幻文学搭好了“无限想象的舞台”,科幻影视作品、科幻游戏、科幻主题公园、科幻衍生品等角色正轮番登台。

但吴岩说,其实《报告》中的测算并不精确,因为作为新兴产业的科幻产业究竟包含了什么,到今天还在讨论。比如,科幻产业中,游戏与影视的产值最高。那么,为《流浪地球》电影制作宇航服装、虚拟特效的企业,又该不该算入科幻产业之中呢?再比如,科幻文旅的产值新晋纳入统计,但文旅之中的哪一部分算是科幻的,也很难界定。

● 春节档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爆火,其同名小说首发于成都《科幻世界》杂志

但这种讨论至少说明,科幻产业的疆域在拓宽,市场在升温,潜力在增大。

“科幻产业是内容产业,但从没有哪一类内容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拥有如此的特殊性”,拉兹说,对于任何一部现实题材小说、历史小说、推理小说而言,影视化是它们的终点。但对于科幻来讲,影视化只是它的起点。

一旦科幻被影视化,紧接着就会迎来各种跨界的授权。去年,《三体》与奥利奥联名推出了限量礼盒;前不久,《三体》甚至与科颜氏联名推出商品,玩转小说之中三体人“脱水”与“补水”概念。

● 2022年底,《三体》动画在B站正式上线

“你可以想象钢铁侠、蝙蝠侠,或者侏罗纪公园里的各种恐龙形象,他们都被进行过各种授权,可以是玩具手办、日用品、汽车、电子设备,乃至游戏、旅游消费等”,拉兹说,但你无法想象任何一部现实小说的人物出周边。“因为科幻的特点就是有着各种独特的脑洞与形象”,在他看来,这种形象是未来的、超前的,有着粉丝群体的,这就让科幻IP的转化拥有了无穷潜力。

所以影视化只是科幻IP转化的第一步,从影视化的形象向其他多元类型产品转化,这第二步才是产业发展的难点,“这也是冰山最大的那一块”。

冰山的开发,尚待形成完善的开发机制。但这足以成为科幻在今天被需要的另一个理由——大众需要“想象力消费”。而科幻,也正在成为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产业。

03

科幻与共识

人类文明去向何方?这是科幻作品永恒的主题。

在《三体》构建的世界里,面对更高等文明的入侵危机,人类开启了长达数百年的抗争。在《流浪地球》的设定中,当太阳系即将覆灭,人类带着地球逃离,驶入漫漫星河。

上至宇宙,下通深海,科幻所思考的是全人类的命运,科幻所面向的,永远是未知与未来。所以科幻能够成为一种通行的语言,它没有国界与门槛,推动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深思考。

● 据新华文轩实体书店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人最爱买的科幻侦探类书籍为《三体》

事实上,科幻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全人类语境”。因为科学无国界,而科幻小说的创作,往往伴随着对科学发展所带来的人类未知命运的忧思。

科幻小说的井喷期,是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的时代。拥抱太空给人类带来了对地球家园的重新审视,也是在那个时候,人类开始关注环境的污染、饥饿与贫穷、资源的不可持续,以及地球人口问题。克隆的出现,让人产生对基因改造的恐惧;AI的诞生,让人们开始讨论人工智能伦理。

但任何时期,科幻关注的都是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因为科幻其实是科学立场,它将人类作为一个族群来看待共同的命运”,姜振宇说,也正因如此,科幻不是任何人的专利,谁都有资格来讨论这件事。

近年来,中国科幻蓬勃发展。中国科幻长篇小说的海外“能见度”越来越高,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在全球的销量在去年已经达到2900万册,它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全世界传播。“每年都有许多中国的科幻小说会输出海外,也有许多中国科幻作家被国外的科幻专栏约稿”,吴岩告诉记者,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至少有200篇以上的科幻作品被输出到海外。

而这不仅仅意味着中国科幻作品的质量被认可,同时也意味着,面对人类未来命运的走向,中国科幻所传递的价值观、世界观,越来越多地被世界各地的受众所看到,从而影响更多人、启发更多人。“我相信,世界各地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期待着从中国的科幻作品中,了解中国人的未来观、世界观。”拉兹说。

“在全世界科技关联度越来越高的今天,面对发展与未来,人类该怎么走,确实是一件越来越需要讨论的事,尤其普通大众层面应逐渐形成共识”,拉兹认为,在普通大众层面,要推动共识的形成,科幻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要知道,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立足过去的,只有科幻是书写未来的”,人们需要这样一种作品,消解对未知的焦虑,拥抱无限种可能

再过不到一个月,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就将开幕。大会联合主席本·亚洛说,他非常期待与科幻迷一起,在大会上探索中西方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火花。

●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联合主席本·亚洛,摄影/王勤

正如本·亚洛所期待的那样,线上线下数以万计的幻迷,将通过此次大会,共同仰望宇宙星河,探讨未知未来,关注人类文明的走向,也将共同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这,就是科幻的凝聚力。

✦ ✦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

我们比以往更加需要科幻

它是创新力,是生产力

也是向心力

它让想象永无边际

也让未来更值得期待!

END

文章来源://www.profoottalk.com/2023/1007/9312.s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