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资讯网

首页 > 安防资讯网 破解种源问题 壮大农业“芯片”

破解种源问题 壮大农业“芯片”

建立种质创制多学组与大数据平台,大幅提升蚕丝强度、刚度、韧度的特种高性能Fe蚕丝纤维,创制出青蒿素高且抗干旱的青蒿新种质……这些成果都来自入驻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一期研究团队。

作为聚焦生物育种战略服务国家种业振兴的重要育种创新平台,5月27日,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二期正式运行暨科技成果发布会举行,聚焦长江上游重要特色物种油菜、马铃薯、柑橘、茶树、罗非鱼、淡水鱼类等6个二期物种团队正式入驻运行。这些团队将发挥现代农业、组学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的学科优势,开展规模化工程化种质创制攻关,服务国家粮食与生物安全。

成果转化 服务相关产业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破解种源“卡脖子”问题,西南大学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协同共建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2022年1月,首期遴选的家蚕、杨树、青蒿三个团队入驻运行。

“目前,我们已构建了1000余份家蚕重要种质资源。”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夏庆友教授介绍,家蚕种质创制工程运行以来,已成功构建了多组学大数据分析平台、家蚕规模化种质创制平台、现代化人工饲料养蚕工厂,并顺利启动了家蚕的规模化种质创制。

“我们坚持学术基础研究的同时,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成果转化落地,为相关产业服务。”夏庆友表示,如家蚕种质创制工程与关键装备的研究,已经建立了基于饲料的家庭智能化养殖技术体系,研发了家蚕人工饲料、智能化养蚕工厂、自动化家蚕胚胎微刻仪,通过智能化的养蚕工厂比人工效率提高50倍。同时,他们积极推进医疗大健康蚕丝生物材料以及特种蚕丝纤维等创新应用,目前多项创新成果已进入实质性转化阶段。

据了解,中心运行以来,已形成4.5万平方米的科研用房,组建了近200人的科研团队,攻克了一批创制育种关键技术,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新创种质素材1700余份,部分成果已进入转化阶段,培育的新品种推广面积达2.5万余亩。

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介绍,两年来,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获得教育部种质创新科技专项支持、获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建设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成为支撑服务全国育种创新五大专业化平台之一。

精准发力 助力转型升级

此次入驻的二期团队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重要特色物种油菜、马铃薯、柑橘、茶树、罗非鱼、淡水鱼类等6个物种。在种质创制进展上,这里已经取得了构建了油菜全生育期111个组织器官时空转录图谱,建立了马铃薯种质资源库和快速育种技术,建立了茶树组培体系等系列成果。

“我们将建成长江上游鱼类活体库,上百种鱼类将生活在这里,同时根据长江水生态保护需要增殖放流。”西南大学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二期入驻团队代表、水产种质资源库团队负责人王志坚教授介绍,团队将通过种质创制方面,培育出更多、更优质、更鲜美的水产品,更多、更美、易饲养的观赏鱼。

张卫国表示,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二期正式运行后,将持续开展种质创制与利用,研发种质创制关键的核心技术,通过规模化、工程化、智能化的创制手段,打好“组合拳”,锻造“中国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物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

同时,中心将聚力打造开放性科研平台,强化校地校企合作,联合攻关,着力打通产学研用全过程链条,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努力把中心建设成为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人才集聚地,科技创新发源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

根据规划,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将力争5—10年完成20亿元投资,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程化种质创制科学设施;攻克10余个重要物种种质创制关键技术,创制出上万个模式物种突变品系、上千个生产实用品系,育成上百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产业应用价值的新品种;汇聚一批国际顶尖人才,研发人员达到1000人,培养一批种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www.profoottalk.com/2023/0531/6869.shtml

Baidu
map